“摸”上創業路
誰來種地,地怎么種,這是近年來橫在農村的一道難題。泰州市興化市沙溝鎮三界村的一位70后農婦張愛粉用7年的時間,摸索出了荷藕套養小龍蝦的立體種養模式,畝效益從最初幾百元到現在8000多元。她說,只要肯想肯做,在黑土地里仍然可以刨出金子來。
2020年7月23日,省融媒體聯盟“強富美高e路行”走進泰州采風,來到張愛粉地基地,她家的基地2019年被泰州市婦聯評為泰州市巾幗農業示范基地,2020年又被評為省級巾幗農業示范基地。記者見到張愛粉時,她正從6號蓮藕田示范基地里回來。談及自己的創業之路,張愛粉說,早在2002年,村里不少人都選擇外出打工,她就承包了190畝地用于種植稻麥。“雖然也賺了錢,但是純粹依靠種植水稻和小麥,經濟效益并不是很好,再加上田間勞作很是辛苦。”一次偶然的機會,張愛粉赴浙江、安徽等地參觀學習,第一次接觸到了高效農業,讓她的思路一下子變寬了。
“闖”出大市場
2010年,張愛粉從朋友口中得知,寶應縣雙琚村原本有一塊150畝的土地打算種植糧食,可后來發現由于田塊地勢低洼,不適宜種糧,就將其作為試驗田用于種植荷藕套養小龍蝦。由于張愛粉所在的三界村與寶應縣搭界,她便決定嘗試這一新的種養模式。一年后,張愛粉回到了村里,把她自己的糧田全部改成藕田。帶著從外地學習和積累的技術和經驗,經過幾年的發展,2015年6月,以她的丈夫名字命名的顯東水產合作社成立。合作社現擁有9個塘口共2600多畝,管理員工54人,年銷售1500萬元,創利400多萬元,帶動婦女就業400多人。其中,6號基地位于原周奮鄉付堡村,2013年流轉土地624畝,每畝每年承包金880元,其中,800元歸戶、80元歸村。
這一種養結合的生態種養模式,讓張愛粉從中獲得了不錯的收益。藕塘的自然環境給小龍蝦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,龍蝦的排泄物又為藕塘增加了有機肥料,實現了良性循環。“在藕田里養殖的小龍蝦與其它淡水蝦類相比,小龍蝦的生存能力特別強,且不輕易受到環境的影響。”張愛粉告訴記者,利用藕田套養小龍蝦既可以消耗天然餌料生物資源,又可以使藕田的綜合經濟效益得到充分體現,這是件一舉兩得的好事情。“投放蝦苗的密度和水質的把控很關鍵,一般一畝投放10多斤蝦苗。”張愛粉說,將圩堤上生長的南瓜和玉米加工成混合飼料,用作喂養小龍蝦的純天然飼料。同時,為了減少外購蝦苗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,提高蝦苗的存活率和質量,她專門劃出一個閑置的塘口,用于培育和存放一批蝦苗。
近年來,在鎮婦聯和農民女經紀人婦聯的關心引導下,全鄉高效農業發展得到穩步推進,荷藕套養小龍蝦面積已近6萬畝,這種模式已成為當地婦女發展農業經濟致富的主要途徑之一。2015年10月央視7套《每日農經》欄目到張愛粉的種植基地,拍攝了《小龍蝦多賺錢的秘密》,網上點擊率非常高,方圓近百里的養殖戶紛紛前來取經學習。作為一名興化市人大代表、興化市三八紅旗手、農民女經紀人婦聯副主席,她總是毫無保留地將積累的經驗與大家一起分享,還帶動本村及鄰村120多戶婦女一起創業。該基地不僅追求經濟效益,也注重農產品的品質。由該基地種植的“興化荷藕”被送選“第六屆CCTV魅力農產品嘉年華——四川蒲江之夜”現場,被評為全國“十大農產品”,養殖的龍蝦作為“興化小龍蝦”的樣本通過國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。產業項目“興化荷藕”和“興化小龍蝦”獲批國家地理標志商標。
“領”上致富路
2017年4月小龍蝦協會成立,張愛粉當選為協會會長,成員共計332人,其中女性會員占52%,自成立以來,她們廣泛參與社會公益、精準扶貧等各領域工作,帶動1000多名農業婦女就業,促銷當地蝦藕產品百萬噸,帶動周邊村民380多戶改用荷藕套養小龍蝦養殖模式,為農戶每年增收1500多元,較好地發揮了“大手拉小手”巾幗先進典型示范帶動作用。2021年3月18日在“中國荷藕套養小龍蝦第一村”官河村成立沙溝鎮小龍蝦協會婦聯,張愛粉成功當選為婦聯主席。“自從采用荷藕套養小龍蝦模式后,投資少、風險小、回報高等優勢逐漸凸顯。”張愛粉說,下一步,她計劃在其他基地作新一輪的調整,在打響自身的荷藕、小龍蝦品牌的基礎上,增加餐飲、垂釣等休閑娛樂項目,走一條將現代農業與旅游業發展相結合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