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,“面朝黃土背朝天”的農業生產已漸漸成為過去式,廣袤田野里不斷涌現出懂機械、擅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,后陽村南墊自然村的肖麗就是其中之一。
正值赤霉病防治的關鍵時期,肖麗站在田邊、手動遙控操作,新購置的無人機開始植保作業,一次性裝滿30升的農藥,可以完成30畝小麥田塊的防治。肖麗介紹:“以前像我們撒化肥打藥水都是工人,現在換了無人機之后基本上都是無人機操作,這個也可以換一個桶,它就可以撒化肥了。”目前肖麗的農場除了育秧期間需要人工搬運外,播種、施肥、收割等環節都是依靠機械。
肖麗今年40歲,剛從學校畢業后就出國務工5年,回國后一直城區工作、生活,每月工資超6000元。2018年,母親生病,肖麗辭職回了家。了解到“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”的政策,她接下父母從村上流轉來的150畝地,又從20多戶人家那里流轉過來75畝,在婦聯、農業部門的政策支持下,成立了肖麗家庭農場。照顧母親的同時,她通過了農機理論知識、場地駕駛、田間作業等多個科目考試,拿到了相關證書。她說:“我回來的時候已經換了一臺大拖、換了一臺插秧機,今年又購置了無人機,政府都有補貼,上個月我還到蘇州培訓了三天,馬上去剛剛打電話又說農機上面育秧也要培訓。”
目前,肖麗家庭農場生產面積約300畝,全部是訂單種植,她還為80多戶農戶代耕代種代收,2020年肖麗家庭農場凈收益超10萬元。此外,她一舉接管兩個電灌站,除了為自己種的地灌溉,還為150多戶農戶種的地打水。“當時沒有考慮這么多,賺錢與不賺錢,我只想把父母照顧的更好,種了這么多年的地,我生活上有所改變,第二收獲了愛,我有更多的時間去陪伴我的父母。”肖麗笑著說。
撐起一片天,把苦熬成甜。從服裝廠女工到新型農民,肖麗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闖勁,為家人撐起了一片天。她覺得,人只有敢闖敢拼,生活才會給予回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