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,只有它與學校教育很好地配合,才能讓孩子有所成長。對于如何教育孩子,家長們也在不斷地摸索,這是六(8)班孫詩茵媽媽的一些做法:
一、創設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。
1.家庭成員之間達成教育共識。
早在孫詩茵出生前,她就和先生以及家里的老人達成了共識:只要涉及到教育孩子的問題,決不允許一個教育一個護著,哪怕再心疼,也忍著。從孫詩茵出生到現在,他們一直也是這樣做的,不管家里是誰在教育孩子,其他人都保持沉默,哪怕彼此之間有分歧,也是之后避開孩子討論、修正,決不在孩子面前爭論。這樣,就使得他們一家人擰成了一股繩,對女兒的教育也卓有成效。
2.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。
有人說,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。這也告訴我們身教重于言教。因為工作以及個人興趣愛好的關系,孫詩茵的媽媽是比較喜歡讀書的。孫詩茵小的時候,她經常會給孩子講一些小故事,讀一些詩歌;等孩子大一點了,她就買一些適合孩子讀的書,帶著孩子讀。現在,在她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,女兒也愛上了讀書。在他們家,經常會出現一家人一起靜靜地閱讀的場景。
二、發現興趣,培養良好的習慣。
現在的孩子競爭越來越激烈,他們不但要面對學習的任務,還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長。這時,做家長的就要發現孩子的興趣,并盡可能地使之成為孩子的特長。孫詩茵從小就對音樂和舞蹈很有興趣,她就給孩子報了鋼琴和舞蹈班,并長期的堅持下來,現在,孫詩茵在這兩個方面都有了不錯的成績。
同時,在學習鋼琴的舞蹈的過程中,她用自己的堅持接送,堅持陪練,堅持檢查,使孩子也形成了不怕吃苦、堅持不懈的品質,這對孩子的學習也形成了很大的影響。
有一條諺語說,行為培養習慣,習慣形成性格,性格決定命運。我們就應該,也必須從孩子的行為入手,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。
三、時間分段,制訂計劃,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。
隨著年齡的增長,年級的升高,孩子的學習任務越來越多,再加上興趣班的學習,這就要求,孩子們能合理地分配時間,管理好自己的時間,才能齊頭并進。但這對小學的孩子來說是很難的,這時就要求家長的介入,先幫助他們管理時間。對此,她平時是這么做的:放學后,讓女兒先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任務,然后吃飯。晚飯后,閱讀。之后是孩子的練琴和練舞時間。至于周末和假期,她則會協助孩子制訂自己的假期計劃,讓孩子將時間進行分段,合理利用。
總之,作為家長,應該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,關注孩子的成長,配合學校、老師,更好地對孩子進行教育!